民宿可变安置点、疏散责任精确到“轮椅谁抬” 蒿口村打通应急管理“神经末梢”深度解析秘密入口加载中3秒进入的交互设计与视觉呈现技巧确到“轮椅谁抬” 蒿口村打通应急管理“神经末梢”
中国网11月1日讯 “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管理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基层实践中,应急管理如何实现早发现、早处置,如何触达“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10月31日,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网评引导活动采访团来到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村,探访应急体系的“神经末梢”,了解当地在监测预警、转移安置与培训科普方面的一线实效。
平急两用:最大限度整合现有资源 实现应急状态下的顺畅转换
2024年,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探索建立基层应急服务驿站,将全省12个县市区纳入首批试点。2025年,丹江口市被纳入全省村级应急服务驿站建设试点,蒿口村成为试点之一,将应急服务驿站建在了村党群服务中心。
蒿口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整合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应急广场、村卫生室等现有功能,并将民宿“小蚂蚁生态农庄”作为应急食堂和应急避难所。同时,将村干部、党员、民兵、护林员等现有人员力量组成应急队伍。不盲目新建场地设施、新增专业人员的做法,不仅优化了成本,还能保证应急队伍对本地情况更加了解。
小蚂蚁生态农庄属于村集体资产,驿站在建设之初就与农庄达成协议,约定在紧急情况下将农庄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使用。今年9月,一名农户凌晨两点左右发现家中有落石,上报后驿站立即派出四名应急队员赶赴现场。工作人员研判认为山体存在塌方风险,将这户人家转移到农庄临时安置,三天后危险解除,农户一家顺利返回家中。

农户一家四口临时居住过的房间。中国网 吴晨笛 摄
不落一人:责任具体到瘫痪者谁来背、轮椅谁来抬
“蒿口村10组头顶塘灾害隐患点威胁8户24人(老年人5人,行动不便1人)”“孙家湾村1组后洼地灾害点威胁2户6人(老年人3人,未成年2人)”......蒿口村详细记录了每个灾害隐患点的居民情况。
由于容纳能力较强,蒿口村同时还是孙家湾村、马家岗村的应急避难场所。这三个村子的自然灾害应急避险转移指引图中,清晰地标注出了8处灾害隐患点的人员情况,具体到可能威胁几户人、其中有几名行动不便人员、几名未成年等,并标注了每处的防灾避险“吹哨人”,以及各村的转移路线。
责任越明晰,处置越有力。“村里有的家庭还有瘫痪的人,一旦有事,这个人谁来背,那个人谁来叫、轮椅谁来抬,都要包保到人头。”十堰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余绍朝说,“平时在村里要进行小切口演练,知道每一小片该怎么疏散。要让老百姓知道水来了怎么跑、火来了怎么扑。”
防患未然:蒿口村筑牢“人防+物防”安全网
“我们先按压三到五下,直到有紧致感......使用前一定要穿戴好个人的防具装备,要检查油量是否充足。”这是六里坪镇应急救援站的消防员在为蒿口村村民培训如何使用背负式风力灭火机。日常生活中,蒿口村就注重进行应急宣传。在森林山火高发或防汛重点时期,村内都会针对性开展不同主题的培训。此外,六里坪镇内每季度也会为村应急队员进行专业培训。

六里坪镇应急救援站消防员为蒿口村村民培训背负式风力灭火机的使用方法。中国网 吴晨笛 摄
在培养应急人力的同时,蒿口村的应急物力也有坚实保障。应急物资仓库储备充足,类型多样,有升级后能够更好打灭火焰的铁扫帚,还有通讯范围可覆盖十公里的对讲机等。记者在村中还看到一台配备了小型灭火装置的山地越野车,在山火处置中,山地越野车比传统消防车更加轻便。这是湖北省将统一配备的新质化装备前置到一线乡镇中,以持续提升基层“应”的能力,减少“急”的概率。据统计,全省共配备5大类146种9.1万余台套装备,其中90%前置在一线。

山地越野车,随车配备的水箱容量可达100升。中国网 吴晨笛 摄
蒿口村建成应急驿站后,有效将应急管理关口前移、力量下沉,在初发险情处置分秒必争的情况下,破解了上级救援力量抵达需要时间、“远水难救近火”的困境,真正打通了应急管理的“神经末梢”。
目前,湖北全省已建成集安全宣传教育、风险隐患巡查、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上报、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应急服务驿站202个。这些驿站在实战中经受住了考验,已成功处置初期险情近百起,安全转移群众数千人,多个高效有序的成功避险案例获得了应急管理部的通报表扬,社会反响良好。(吴晨笛)
编审:魏婧












